随着家庭娱乐互联网生态的发展,投影机也步电视后尘加入到了智能化大潮中,直到近年初现雏形,成为液晶电视之外的补充方案,虽然暂时还难以撼动液晶电视的主流地位,但是不可否认智能投影也作为一个全新的产品品类在飞速崛起。智能投影将传统庞大的投影机精巧化、便携化、微小化、娱乐化、实用化、智能化,使投影技术更加贴近生活和娱乐。伴随着国内消费升级、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,这种同时满足消费者家用及商用的产品也已井喷式出现。
这是一个创造需求也满足需求的时代。品牌厂商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在消费者中引爆的品类,这也是很多品牌都把目光投向了智能投影这个朝阳产业的原因。索尼、明基等行业老品牌与极米、看尚、坚果等风头正劲的互联网品牌持续发力,加上几十个初创品牌的涌入,行业乱象不可避免。
“吹”也许很重要,但是“做”才是根本
不知从何时起,凡是与互联网行业相关的企业,都极其看重营销。以正处于新兴阶段的智能投影行业来说,某些鼓吹技术领先的品牌其实并无真实力,这种实力并不是把产品吹上天的手段,而是实打实的技术、产品特点以及对整个生产线的把控能力。国内某些投影厂商也最喜欢搞一些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”的操作手段,在海外投放一次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,就可以拿回来炫耀半年:“开拓美国市场,中国骄傲”。
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在智能投影仪的显示芯片上,全球几乎仅有德州仪器一家可以生产高品质的DLP芯片,所以从显示芯片上来说,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黑科技,大家站在同一水平线上。但从其他角度来看,比如现在在智能投影仪行业火爆的自动调焦技术与触控技术,某些厂商并不具备此功能,这些独特的技术才是真正区分山寨与高品质的方法。所以难怪,落实到具体产品技术的描述上,很多品牌喜欢采用“高透光镜头”这类模糊的概念来忽悠用户,再具体到色域、色坐标、解像力的基础概念,就更加含混不清了。在互联网时代,“吹”也许很重要,但是“做”才是根本。
投影产品技术不过关,“高透光镜头”概念模糊
资本对于新兴事物总是有着天生的敏感,智能投影行业逐步兴起,资本自然也就嗅着味道跟了进来。在这个背景下,一些信奉投机主义的品牌也跟了上来,对他们来说,产品不重要,在这个重视光学、光电技术的产品领域,大多品牌所宣称的百人级技术团队中,居然找不出一位光学工程师。对他们来说,融资很重要,做科技企业需要烧钱,但是不把钱花在产品和技术上,而烧在其他无关痛痒的事情上,这不仅是对资本也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。
智能投影=投影仪+电视盒子?
在近几十年的客厅场景中,只有两件物品最重要,一件是沙发,另一件则是电视机。从家庭的角度来讲,智能电视甚至传统电视仍是家庭娱乐中心,统筹着内容和服务资源,连接着家庭成员。所以在某些用户的眼中,智能投影仅仅是看电视场景的衍生产品,对智能投影的认知仅存在于投影仪加上电视盒子的概念里。其实不然,智能投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将客厅生活场景进行更高品质地提升,比如现在看尚智能影院X1/X1s,仅需2.6米就能投放百吋沉浸式大屏,同时内置3D技术,让你可以感受在客厅沉浸于海洋中、漂浮在天空上或是让影视剧人物出现在你身边,这种场景的丰富与真实是传统电视所不具备的。
国内智能投影市场,山寨为王?
最后,智能投影本身还有许多技术有待完善。亮度、画质、分辨率等,这些因素一直困扰着用户。虽然不断有新兴技术将画质提升,但是考虑到价格和量产等实际情况,用户购买的机型技术相对不够成熟,造成了体验上的困扰。这种困扰也是众多有理想有情怀的企业想要解决的痛点,此外,也有一部分山寨厂商靠着行业的兴起钻空子,将智能投影市场搞得乌烟瘴气,损害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度。随着智能投影互联网新军企业如看尚投影的技术实力持续提升,在2017年发布的主打“生活在下班后开始上映”的看尚智能影院X1/X1s,其外观、亮度以及CIBN平台资源都是亮点,同时依附CIBN的牌照优势,看尚还多方融合资源,打造了“软硬融合”的全方位战略布局,使得看尚在整个终端内容上的差异化竞争力大大提升。因此正规品牌和山寨品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,人们往往会选择高品质、综合实力强的产品,山寨品牌自然也就会被逐渐淘汰。
在智能投影行业,脚踏实地的企业才会走得更远
虽然存在一些乱象,但是国内诸多智能投影品牌已在着手解决目前的状况。如在外观设计、极速对焦模式、人机交互、光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升级,看尚智能投影凭借着环球智达多年来积累的核心技术,始终以用户为中心,全面满足用户需求。如看尚智能影院X1/X1s的极速对焦,告别传统滑轮对焦,在机身侧面加上两个精准对焦按钮,轻轻一点即可快速对焦,实现最佳清晰度的画面投放,这对于用户使用来说无疑是相当便利的。同时看尚智能影院X1s拥有450ANSI高流明,亮度远胜于市场同类型产品,即使在白天也能清晰观影。
行业高速发展也意味着一场大混战,重整规则势在必行任重道远,“捷径”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让企业走得很快,但既能仰望星空也可脚踏实地的企业才是市场与消费真正所需,必将走得更远。
(新闻稿 2017-07-10)